读小说 > 历史小说 > 汉末雄风 > 第二百零一章 离别泪濛濛,何去太匆匆1

第二百零一章 离别泪濛濛,何去太匆匆1(1 / 1)

时间地点回到傍晚的襄阳城西郊。

正当出使荆州商谈共建工坊的董和,忍不住喟叹时,突然有一个声音响起,并针对董和之言评价一番,最后那人朗声道。

“先生但尽力而为即可,在此兴叹又有何用?”

董和循声望去,只见一名身高约七尺七寸(一米七七)的弱冠男子,正昂然立于檀溪之畔,含笑向自己躬身作揖。

那弱冠男子相貌虽平平、气质却颇有些超然。

董和心中不由一动。

董和身旁的蔡瑁却沉下脸来。

“士元何以惊扰幼宰先生?”

原文来自于塔&读小说~&

“回世伯大人,小子甫从水镜先生处归来,幸会诸位高贤,见这位先生有感而发,便不由自主插口,还望世伯大人勿怪。”

那弱冠男子温和一笑、向蔡瑁致歉之后,分别向蔡瑁、蒯良、蒯越、韩嵩、邓义、刘先…等人一一行礼。

一众荆州豪族还礼之后,蒯良无奈地指着那男子对董和道。

“幼宰兄,此乃某挚友德公兄从子、南郡庞士元也。”

那相貌平平、气质却不俗的弱冠男子,正是襄阳人庞统庞士元。

南郡襄阳一带的门阀家族,有蔡氏、蒯氏、黄氏、庞氏、向氏、马氏等等。

其中蔡瑁的小姊是刘表后妻,大姊嫁黄承彦,即诸葛亮岳父。

庞德公之子、庞统之从兄庞山民则娶了诸葛亮小姊。

诸葛亮大姊,嫁给了蒯良和蒯越的从子蒯祺。

简言之,诸葛亮和庞统二人,与荆州几个大豪族之间,几乎都有姻亲关系。

塔读^小说APP@更多优质免费小说,无广告在@线免<费阅<读!>^>

也因此,这些荆州豪族士人,都认识庞统。

额外插一句…

这就是“苟全性命于乱世,不求闻达于诸侯”的所谓“布衣”之诸葛亮。

与他有姻亲关系的皆是荆州豪族,岳父还是襄阳豪族黄家的黄承彦,他还好意思说自己是“布衣”?

他这是上坟烧报纸,糊弄鬼呢?

言归正传。

庞统恭恭敬敬地向董和深深一揖。

“统久仰南郡同乡幼宰先生大名,今日得见先生尊颜,幸何如之。统方才之言,还望先生勿怪。”

董和深深凝视着庞统澄澈有神的双眸,心中不由暗赞:

主公当真好眼光!如此奇士,假以时日必成大器!

站点:塔^读小说,欢迎下载-^

这哪里是苟哥有眼光…

后世之人谁不知“凤雏”之大名?

因自家侄儿、庞统堂兄庞山民连襟儿蒯祺的关系,蒯越对庞统印象不错。

是以蒯越抚须而笑。

“幼宰先生及诸君有所不知,士元被襄阳城外山野隐士司马德操赞为“凤雏”,故士元在襄阳一带略有名气。”

庞统自谦道:“叔父大人谬赞也,区区虚名耳,何足道哉。”

董和来襄阳这些天,终于首次听到“水镜先生”司马徽的大名。

这绝对不怪董和。

因为司马徽是豫州颖川人,而且是白身,这些眼高于顶的荆州豪族士人,除了司马徽的门生之外,没有一个将司马徽放在眼中。

甚至于,刘表、刘琮父子都毫不重视司马徽。

站点:塔^读小说,欢迎下载-^

人谓刘表曰:“司马德操,奇士也,但未遇耳。”

(刘)表后见之,曰:“世闲人为妄语,此直小书生耳。”

摘自《司马徽别传》

司马徽因为相貌丑陋,还曾被刘琮的宾客骂作“死佣”、“田奴”,可见刘表父子对司马徽的轻慢。

(刘)琮左右问:“司马君在邪?”

(司马)徽曰:“我是也。”

(刘)琮左右见其丑陋,骂曰:“死佣!将军诸郎欲求见司马君,汝何等田奴,而自称是邪!”

摘自《司马徽别传》

从这个角度来看,诸葛亮“不求闻达于诸侯”之言,倒也算颇为贴切。

因为司马徽师徒,根本瞧不上荆州诸侯刘表。

本小。说首--发^站>点&~为@:塔读小说APP

由是故,素来轻慢司马徽的荆州人,又怎么可能主动提及其人?

这也是董和欲见司马徽而不得其门的原因所在。

韩嵩冷不丁冒出一句。

“士元何以在此?”

庞统仍是含笑彬彬有礼道:“回韩叔父,小侄方自水镜先生府中而归。”

董和唯恐这群荆州豪族士人们再打岔,当即向庞统作揖。

“士元可知颖川高士徐元直?”

庞统含笑作揖。

“幼宰先生有所不知,元直兄乃统之师兄也。”

同为司马徽门下弟子,庞统怎么可能不知道其人的大师兄徐庶?

塔读小~。>说—*.—免费*无广>告无*>弹窗,还>-.*能跟书~友们一起互>@动。

董和心道:若如此,此事易耳!

这就是东汉版的“这就好忽悠了”。

于是乎,董和对一众荆州豪族士人道:“近几日有劳诸君随老夫奔波,今晚老夫在寒舍略备粗茶淡饭,盼诸君赏光用饭。”

董和等人为方便开展工作,已经在襄阳城内城购置了一处大宅院。

蔡瑁等人当即识趣告辞。

“幼宰先生设宴款待某等,某等荣幸之至,先生且容某等稍作准备。”

临去之前,蒯越还不忘提点子侄庞统几句。

“士元,颖川徐元直在卫府颇受重用,兼且其人而今正坐镇西域二关,你若有书信,可请诸位先生遣心腹,代你送至二关。”

蒯越的意思是:孩子,你两位师兄徐庶、孟建如今正好是西域海关一把、二把手,你何不趁此良机跟你两位师兄亲近亲近、疏通疏通关节?

庞统含笑应是。

塔读小~。>说—*.—免费*无广>告无*>弹窗,还>-.*能跟书~友们一起互>@动。

送走各家的长辈之后,庞统复又向董和深深一揖。

“幼宰先生,实不相瞒,统深慕家师兄元直兄长之所为也。”

董和、费观等人闻言一怔。

得,这下连忽悠都省了,人家是来毛遂自荐的。

于是董和微微一笑、作揖还礼。

“士元不妨明言。”

庞统收起笑容,正色道:“幼宰先生,统欲效仿元直兄长,投笔从戎、为我皇汉出镇西域!”

董和精神登时一振。

“士元何出此言?”

庞统自信一笑。

原文来自于塔&读小说~&

“若统所料无误,卫将军来年必将重设西域都护府,兼且西域都尉必为满使君,统但求西域都护府长史一职!”

什么叫足不出户知天下?

这就是。

而且…

徐庶绝无可能私下写信给庞统,因为若当真如此,求贤若渴的赵旻早已明着告诉董和、费观等人,而不必再偷偷摸摸地挖呀挖呀挖。

所以庞统之言,再次刷新了董和对其人的认知。

于是董和看向费观。

“宾伯,待襄阳城之事告一段落,你先带士元返还许都求见主公!”

庞统微微摇头。

“幼宰先生不必过于心急,统之二位师兄,颖川石广元,以及博陵崔州平皆有意出仕。”

塔读小~。>说—*.—免费*无广>告无*>弹窗,还>-.*能跟书~友们一起互>@动。

石广元是石韬,崔州平的老爹,则是找汉灵帝花钱买来司徒之位、因此被称为“满身铜臭”的崔烈。

博陵崔烈与清河崔琰同宗而不同支,因此两家之间禁婚。

他们的后代,便是五姓七家之二的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。

博陵郡(后世保定大部)属冀州,清河郡(后世邢台、聊城交界处)在汉末是甘陵囯,属于青州,此二郡国皆在河北。

董和心念电转后问道:“士元,元直、公威可曾向你等师兄弟寄信?”

庞统摇头:“回幼宰先生,未曾。然则…卫将军既力主兴建工坊,又积极开拓西域,故以某观之,卫将军必有意重设西域都护府,恢复前汉万国来朝之盛况也。”

董和又又又一次对庞统刮目相看。

前者略做思忖后道:“既如此,士元,老夫明日便往诣尊师水镜先生如何?”

庞统作揖:“如此,有劳先生。统明日辰时,在先生府外恭候先生。统告辞!”

董和、费观等人在暮色中目送庞统翩然远去,若有所思。

原文来自于塔&读小说~&

时间、地点再次来到深夜的历阳县山野。

孙策勒住马,喝问那数十名围住自己的黑衣武士。

“尔等究竟何人?”

【作者题外话】:不同于我们记忆中的刻板印象,庞统在最初之时,其实是孙权麾下,庞统初次出仕之时,职位是周瑜功曹(即组织部高级佐吏)。

庞统借运送周瑜遗体之机会,转到了刘备麾下。

再说一说诸葛亮的姻亲关系。

诸葛氏与荆州士族的联姻,大抵出自诸葛玄的安排。

诸葛玄在兴平二年(195)入荆州,死于建安二年(197)。

是岁,(刘)繇屯彭泽,又使(笮)融助(朱)晧讨刘表所用太守诸葛玄。--《献帝春秋》

诸葛亮生于光和四年(181),随叔父至南阳时,应是十五岁。

站点:塔^读小说,欢迎下载-^

因此,诸葛亮的两位家姊,按女子“十五及笄”的传统,在诸葛玄迁徙南阳之初,便已成年。

彼时诸葛瑾客居江东,诸葛亮与诸葛均是幼弟,在(亮父)诸葛珪已死,诸葛玄尚在的情况下,诸葛亮两位家姊的婚姻,必然是由叔父玄所主导。

换言之,诸葛亮大姊与蒯祺的婚姻,诸葛亮二姊与庞山民的婚姻,均出自诸葛玄的安排。

蒯钦从祖(蒯)祺妇,即诸葛孔明之大姊也。--《襄阳记》

(庞山民)亦有令名,娶诸葛孔明小姊。--《襄阳记》

襄阳蒯氏、庞氏均是荆襄地区的豪强家族。诸葛玄此举,无外乎打算长久居于此地,乃至日后“落籍荆襄”。

从这个角度推测,诸葛亮与沔阳黄氏的婚姻,也很可能出自诸葛玄的安排。

黄承彦者,高爽开列,为沔南名士,谓诸葛孔明曰:“闻君择妇,身有丑女,黄头黑色,而才堪相配。”孔明许。--《襄阳记》

襄阳地区的门阀家族,有蔡氏、蒯氏、黄氏、庞氏、向氏、马氏等等。

蔡瑁是刘表麾下头号大将(刘表刘镇南的军师,也就是镇南将军军师),其小姊是刘表后妻,大姊嫁黄承彦,即诸葛亮岳父。

塔读^小说APP@更多优质免费小说,无广告在@线免<费阅<读!>^>

蒯良、蒯越是刘表心腹,门第显赫。诸葛亮大姊嫁给蒯祺,无疑是攀上高枝。

考虑到蒯祺在房陵太守任上被蜀将孟达所杀,诸葛亮后来出卖孟达(暗通款曲又见死不救),很可能有“私人恩怨”的因素。

建安二十四年,(刘备)命(孟)达从秭归北攻房陵,房陵太守蒯祺为达兵所害。--《蜀书刘封传》

庞山民娶诸葛亮小姊。山民是庞德公之子,庞统是庞德公之侄,即山民的堂兄弟。换言之,卧龙与凤雏,还沾染姻亲关系。

(庞)统,德公从子也,少未有识者,惟德公重之。--《襄阳记》

诸葛亮凭此背景,也得到了同荆州门阀交往的机会。

马良拜诸葛亮为兄,马谡拜诸葛亮为父,兄弟并显。

向朗与诸葛亮亲善,官至丞相长史(二号人物)。

追根溯源,这无疑出自昔日在荆州的交情。

这一章,咱们说一说刘备在徐州,与袁术争盟淮隅时,为何会被吕布偷了水晶。

本小。说首--发^站>点&~为@:塔读小说APP

其中有个关键人物,他就是陈宫。

兴平二年(195)吕布、陈宫断粮,溃走徐州。

虽然败入徐州,失去根据;但陈宫本性不改,依然在反复寻找叛乱契机。

也恰恰因为客居徐州,兖州出身的陈宫,因此不再受汉末“三互法”的制约,可以出任地方牧守。

其人遂起“废立之心”,欲弑君自立,称霸海东。

自兴平二年(195)至建安四年(199),陈宫在吕布麾下,至少策动了三场叛乱,一次针对刘备,两次针对吕布。

有道是:螳螂捕蝉、而黄雀在后。

建安元年(196)刘备争盟淮隅,吕布入下邳,纵火大败张飞。自此窃据徐州。

吕布入下邳,关键人物是许耽、曹豹、章诳。

备中郎将丹杨许耽夜遣司马章诳来诣布,言张益德与下邳相曹豹共争。布遂夜进,晨到城下。--《英雄记》

站点:塔^读小说,欢迎下载-^

此三人皆非徐州土著,而是扬州丹阳人,故刺史陶谦旧部。

以刘备矫诏霸占徐州,与丹阳旧人不睦的情况看,陶谦旧部实际也在寻找推翻刘备统治的机会。

而“少与海内名士相连结”的陈宫,无疑是串联“丹阳旧部“与“寓公吕布”的关键人物。

陶谦旧部与吕布、陈宫配合默契。趁刘备争盟淮南,下邳国相曹豹,中郎将许耽,军司马章誑同时皆叛,大开西门迎接吕布。布坐城纵火,步骑大掠,打得张飞溃围而走。

天明,丹阳兵悉开门内布兵。布于门上坐,步骑放火,大破益德兵。--《英雄记》

臧霸等人听闻徐州易主,立刻掉转风向、宣誓效忠;而刘备进退失据,败入广陵。

可悲者,刘备被吕布背刺时,没有袁绍之于曹操般的慷慨援手,反被逼得人相残食,险些完蛋。

备军在广陵,饥饿困败,吏士大小自相啖食,穷饿侵逼。--《英雄记》

而吕布之后的行为更值得玩味。布与刘备主动联合,还其妻子,使备居小沛,共御曹军。

吕布在兴平年间(194-195)因“兖州之乱”构罪曹老板,使刘备御曹,本不足怪;

塔读@

可怪之处,是配合吕布叛乱的许耽、章誑等丹阳旧人,竟从此不见记载。

除了被张飞阵斩的曹豹,许、章二将本是吕布牧徐州的佐命元勋,却从此人间蒸发。

其中硍节颇值探讨。

许耽、章誑为代表的丹阳旧部,因叛变缘故,不可能再投刘备,只有依附吕布。

而从此再不见记载,恐怕已遭布“隐诛”。

策划人正是陈宫。

理由显而易见。

吕布出并州,陈宫出兖州,陶谦旧部出扬州,皆非徐州本地豪强,且三家三地。

陈宫、吕布本就是“以利而交”的狗肉君臣,二人“争牧徐州”尚且不足;又岂容得下“丹阳系”的陶谦旧部,与己分羹?

恰好需要与刘备和解,索性诛杀丹阳旧部以示诚意,一石二鸟,顺带清理异己,过河拆桥,方便独霸徐州。

原文来自于塔&读小说~&

陈宫以“连结海内名士”的特长,初入徐州,便注意到刘备系与陶谦系之间的矛盾,遂策动叛乱,助布夺徐州。

陶谦故将曹豹在下邳,张飞欲杀之。--《英雄记》

然后这仅仅是陈宫阴谋的第一步。其真正目的,是杀布自立、自牧徐州。

由此便引发了之后两次叛乱,而兵变对象,就是陈宫主君吕布。

下一章,咱们继续说。

章节报错(免登录)
最新小说: 崛起之我的阿根廷 东周策 春秋霸业 安西兵日记 我刚登基称帝,她就说我是昏君 重生后,我成了侯府傻儿子 三国:幽燕铁骑踏天下 不宋 喜唐 后院通古代:开局秦始皇来敲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