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小说 > 历史小说 > 汉末雄风 > 第一百七十九章 军令至,战将启中

第一百七十九章 军令至,战将启中(1 / 1)

官渡,曹军大营,曹操中军帐内。

曹操麾下众谋臣、猛将再次济济一堂。

他们脸上喜气洋洋。

因为李典和朱灵二将,当众演示了步兵骑马突进、抵达战场后下马结阵的效果。

最妙的是:袁绍对此毫不知情。

曹操捋须笑道:“诸公,前者元常送来两千匹骏马,而今文若又送万匹战马至此,只待我军将战术演练纯熟,便将与袁本初一决生死!”

在亲眼目睹步卒机动性之后,荀攸于心中反复盘算推演,认为用该特殊兵种取代骑兵,并无不妥之处。

于是其人作揖笑道:“明公,我等可依前计用兵,骤然发动突袭之下,袁本初西路必将不保,且其人后寨亦将危矣。”

曹操捋须而笑:“公达以为,此计并无不妥之处?”

塔~读A>-。PP,免费小说网站。

荀攸笑道:“明公此计甚妙!愚以为并无不妥。”

曹操得意洋洋地看向贾诩。

贾诩作揖笑道:“明公多谋善断,且诸猛士勇猛无俦,此战必可大胜!”

不待曹操转头,郭嘉便作揖开口。

“为防袁本初殊死一搏,明公可亲率大军赴袁本初后寨,焚其粮草辎重。由子廉、曼成、及文博三位将军驻守我军大寨;由子孝、元让、妙才三位将军牵制袁本初之中军。”

郭嘉果然善于揣摩上意。

他如此安排,让曹操大感郭嘉体贴窝心。

于是乎,曹操大笑道:“便如此!”

其人霍然起身,对帐内众人躬身抱拳,正色道:“曹阿瞒之性命,便托付于诸公之手!请诸公务必尽心竭力!”

帐内众人感动不已,当即起身,或抱拳、或作揖还礼。

身份证-563743675

“明公但请放心!我等誓破袁贼!”

同一时间,对面袁绍的中军帐内。

袁绍麾下谋臣猛将,同样济济一堂。

除镇守原武城的文丑、刘备,以及因与许攸不和而被袁绍派遣至邺城驻守的审配之外,其余谋士、武将皆在帐中。

当然,与历史上不同的是,赵云赫然在帐中。

谋士有沮授,辛评、辛毗兄弟,许攸,苏由,荀谌,郭图,逄纪和主簿陈琳。

武将则有张郃,高览,淳于琼,赵云,韩莒子,蒋奇,何茂,赵叡,眭元进,吕威璜和督运校尉孟岱。

此外,原颜良麾下、强攻白马城时负伤的别部司马韩定也在场,正因有他替换颜良,所以袁绍才会放颜良去“奇袭”许都。

负责粮草辎重的督运校尉孟岱当先抱拳。

“明公,我军屯粮草辎重之后寨,设于乌巢泽与延津之间,似有不妥。”

密码伍陸彡⑦④彡陸⑦伍

袁绍微微颔首:“有何不妥?卿不妨明言!”

孟岱缓缓道:“明公,若我军西路生变,曹贼顺势攻我后寨,我等又当如何?”

袁绍哑然失笑:“卿多虑矣!西路有文丑、刘玄德镇守原武城,开战以来固若金汤,焉能有失?”

孟岱叹道:“某唯恐刘玄德生异心焉,明公不可不防。”

沮授、许攸、逄纪、郭图…等谋士纷纷附和。

“明公,刘玄德为人反覆,不可不防也!”

袁绍沉吟片刻后,看向淳于琼及其副将赵云。

“仲简,子龙,你二人熟知延津地形,又亲手营建延津大寨,既如此,便由你二人为我固守后寨如何?”

淳于琼此刻已有两万步卒及骑兵,除副将赵云之外,还有眭元进、韩莒子、吕威璜等校尉、别部司马。

历史上,将赵云换成赵叡,他们几人便是乌巢失守组合。

站点:-塔.读小说,欢迎下载

赵云和赵叡虽都姓赵…差距犹如天壤之别。

淳于琼和赵旻站起身,躬身领命。

做此安排后,袁绍又看向孟岱。

赵云不但多次救主,且先后多次破关羽、徐晃、于禁、乐进夜袭突袭之计。

其人之神勇,已深入袁绍军中人心。

于是乎,孟岱抱拳:“明公英明!如此,我军后寨必无忧矣!”

袁绍志得意满,捋须笑道:“颜良与张绣传来军报,称徐州歉收,兖、豫二州大旱,仅颖川一郡之地丰收,是故曹孟德必乏粮。

而今岁冀、青、幽三州军屯丰收,并州亦可自给自足。

我等应稍作喘息,减缓攻势,待曹孟德疲弊之时再一举破敌!诸公以为,此策如何?”

袁绍麾下众谋臣还能说什么?

本文首~发站*点为:塔.读^小说AP^P,欢迎下载APP^&免费阅->读。

众人皆称善。

许攸突然开口:“明公,颜良、张绣二人今何在?”

袁绍笑道:“颜良镇守陈留,张绣已攻下南阳,我军南北合围之势已成矣!”

因隔着官渡、东郡濮阳,所以袁绍此时尚不知,他已经被颜良卖了。

赵旻只是个小角色,所以无人关心,除了…

赵云霍然起身,躬身抱拳。

“明公,从文今何在?”

袁绍捋须笑道:“子龙勿忧,从文正与颜良共守陈留。”

颜良把袁绍…卖了个底儿掉。

赵云松了口气。

首发@:塔-读&小说

“明公之计甚妙也!”

袁绍笑呵呵地“笑纳”了赵云这小小的马屁。

袁绍环视其人的中军帐:“诸公若无异议,便请各自忙碌!仲简,子龙,你二人速速就位!”

淳于琼、赵云再次躬身领命后,袁绍此次军议便宣告结束。

而此刻,“与颜良共守陈留”的赵旻,也正在其人的艨艟舱室内,与臧霸、陈登、步骘和伏雅议事。

“屯骑司马,天子而今如何?”

伏雅叹了口气。

“卫将军有所不知,自官渡陷入僵局之后,许仲康(许褚)便传军令,进一步加强宫中戒备。而今莫说某等,便是诸重臣,亦不得见天子焉。”

自招揽许褚至麾下后,曹操便渐渐将宫廷侍卫更换为许褚的部曲,也就是后来被称为虎卫军的精锐兵卒。

刘协出不得宫城,大臣们觐见时又被许褚部曲监视,曹操通过此举,将刘协牢牢控制住。

读者身份证-五六③⑦四三陆七伍

从彼时开始,曹操的不臣之心便暴露出来。

赵旻嗤笑道:“重臣?曹贼之政令,而今皆出自于尚书台,操控于荀文若、卫伯觎之手,许都尚有何重臣?”

自董卓老贼入洛阳后起,大汉三公九卿之职,便已形同虚设,成为类似两宋凭品阶领取俸禄的寄禄官官位。

曹操迎天子至许县后,更是加强了尚书台的职能。

荀彧的尚书令,实则与西汉丞相无异,其后的三国亦然。

这便是后来三省六部制的原始形态。

三国的丞相、三公九卿,除曹操和诸葛亮之外,都是如此。

尚书台才是中枢机构。

赵旻当然知道如今许都的大致情况。

于是,不待伏雅回答,赵旻又问道:“荀文若遣心腹告知令尊,我有天子秘诏在手?”

本文首&发站点为:塔@读小*说APP,欢迎^下-载A-PP免费阅-@读。&

伏雅抱拳颔首:“正是!卫将军英明!”

赵旻突然问道:“刘子台今何在?”

刘子台便是刚被孙策打败不久的前庐江太守刘勋。

前文提过,此君之女,或是《孔雀东南飞》中女主角刘兰芝的原型。

虽然这首诗此时尚未…啊呸!无耻的剽窃犯赵旻!

伏雅明显跟不上赵旻这跳跃性极强的思维。

其人错愕,失声惊呼道:“卫将军何以得知,家父已暗中与刘府君秘议?”

赵旻装那啥成功,拈着颌下短须笑道:“令尊屯骑校尉与刘子台有旧,值此拯救天子之良机,其二人定有密谋。”

大汉宗室刘勋与邑人,也就是其人老乡伏完,确实有些渊源和旧情。

然而…此事极为隐秘,便连曹操,也对此毫不知情。

口口伍陸彡⑦④彡陸⑦伍

因此,伏雅对赵旻佩服到五体投地。

当然,臧霸、陈登和步骘,则对此不以为异。

主公乃神人也,得知此事不足为奇。

伏雅震惊到无以复加,只好抱拳坦诚道:“某实不知家父与刘府君秘议何事。但秘议后,家父便遣某至琅琊召集部曲,协助卫将军伐曹。”

赵旻已经可以肯定:伏雅的脑子…啊呸!伏雅心思单纯,不适合从政。

但伏完又宠爱伏雅。

所以,伏完才会派这厮过来结个善缘。

至此,赵旻虽只问了三个问题,但已通过这藏不住话的伏雅,了解到了许都如今的概况。

由荀彧提出、曹操完善的步卒骑马奇袭之计,为何让赵旻、鲁肃如临大敌?又为何让算无遗策的荀攸都大为赞赏呢?

因为汉末三国,或者准确来说,在两宋之前的冷兵器时代,行军时几乎都是人甲分置!

原文.来>自于塔。读小.说..AP>~P。,更多>免@费好书请下@<载塔<@读~-小说A-^

也就是说,在行军途中,绝大多数兵士是轻装徒步,不披甲胄。甲胄一般放在“车”中,临阵之前才会穿戴。

关于这一点,在陈寿先生的《三国志》中记载甚多,绝非孤例。

由此可知,此事是惯例。

因此,行军时“人甲分离”的情况,也就为大量的“邀击”行为(半途截击)创造了机会。甚至可能出现仓促临阵时,因甲胄置于车中,导致兵士不得不“轻装突击”的案例。

“无甲行军”固然危险,但也有其因由。推而论之,大抵可以归因如下。其一是减少对体能的损耗,其二是减少对物资(尤其是鞋袜)的损耗。

在我们的固有认知中,古代军队出征,既然肩负作战任务,无论是行军还是临阵,似乎都应该顶盔掼甲。

但实际操作中,行军时大多兵士都是“轻装”状态,甚至进入战区之后亦如此。

建安十二年(207)征讨辽西乌丸时,曹操先锋“卒与虏遇”(仓促临阵),将士“被甲者少、而车重在后”。

卒与虏遇,(虏)众甚盛。(曹)公车重在后,被甲者少,左右皆惧。--《魏书武帝纪》

可知行军途中,甲胄是放置在“车重”(兵车辎重)当中。士兵只穿戎服(即军装),徒步行军,以节省体力。

站点:-塔.读小说,欢迎下载

曹操远征塞北,是为了剿灭袁尚兄弟的残余势力。而二袁勾结乌丸,也是人所共知的事情。

三郡乌丸承天下乱,辽西单于蹋顿尤强,为(袁)绍所厚,故(袁)尚兄弟归之,数入塞为害。--《魏书武帝纪》

实际自出卢龙塞起,鲜卑、乌丸与袁氏余党便随时可能出现,曹军却依然“轻装徒步、甲置车中”。可见这种习俗(或制度)有其必然性。

虽然此役靠着曹纯、张辽的奋勇冲击,斩杀敌酋(辽西单于蹋顿)而大获全胜。但实际战况是相当危险的。

(张辽)从征袁尚于柳城,卒与虏遇,辽劝太祖战,气甚奋。太祖壮之,自以所持麾授辽。遂击,大破之,斩单于蹋顿。--《魏书张辽传》

顺嘴提一句,如此险些让曹老板“薨”掉的妙计,正是郭嘉所献。

曹老板回许都后向当时的反对者们深深致歉…这点前文提过,不再赘述。

而从曹纯、张辽“纵兵奋击”的记载中,也可看到,少量精锐骑兵部队,应该是时刻“被甲胄”的。这种具装骑兵队,主要负责保护主帅;曹老板遣之出击,可见战况凶险到无以复加,惟有孤注一掷。

云某之灵感,便来源于此。

建安二年(197)张绣初降。曹操纳绣叔母,又勾结张绣侍卫(胡车儿),阴怀奸计。绣遂反。

扣扣563743675

张绣变乱前夜,谎称“车少而重,乞得使兵各被甲”。

(张)绣降,用贾诩计,乞徙军就高道,道由太祖屯中。绣又曰:“车少而重,乞得使兵各被甲。”--《傅子》

可知“车”平日确实有“装载甲胄”的功能,而张绣以“车少而重”(存储空间不足)的理由,使部曲披甲,一举破曹。

侧面也可看出,进驻宛县以后,执勤站岗的曹军士兵应该是不披甲的。因此张绣才能一击得手。

此事前文也提过,曹老板根本不想纳降,他就是想杀张绣,此处同样不再赘述。

建安十六年(211)曹操征调关中军民赴汉中助战,结果激起变乱。彼时关中护军(即监军)赵俨,正带领一支小部队在外,听闻叛乱四起,惊得“被甲持兵、不复自安”。

(赵)俨自随步骑百五十人,皆与叛者同部曲,或婚姻,得此问,各惊,被甲持兵,不复自安。--《魏书赵俨传》

可见在行军途中,士兵不仅不披甲,恐怕连刀杖都放在车中,很可能是“空手徒步”。

这也不难解释,为什么《三国志》记载中,经常有靠着“邀击”(半途截杀)以弱胜强的案例。毕竟拳头再硬,也硬不过钢铁,腿脚再快,也快不过战马。

行军途中的军队,既无甲胄、又无兵器,无异俎上鱼肉。

原文来-自于塔>读小-说

那么问题来了。

为什么行军不穿戴甲胄?(胄指的是头盔、兜鍪)

首先,是为了节省体能。

三国的甲胄,大抵沿袭自两汉。从“形制”上说,有玄甲、襦甲、筩袖甲、裲裆甲与盆领甲。

注:关于三国甲胄形制,我之前曾单独撰写文章并配以实物复原图,本文便不再展开。

但从“甲片连缀方式”上说,以上诸多铠甲,实际都是“札甲”或“鳞甲”,即将甲片叠压连缀。因此,单位面积的装甲,实际体积更大,质量更重,穿戴起来也更费体力。

链甲流行于中亚与欧洲,板甲出现的时间则极晚(具装板甲的成熟大约在十六世纪以后,相当于我国明清时期)。

中国古代绝大多数时间,所用的都是札甲或鳞甲。即使像明清时代的棉甲,也是外罩棉布、内层连缀铁片、外层以铜泡钉加以固定,实际是“包覆棉布的札甲”。

因此,穿着如此笨重的甲胄,如果要长距离徒步行军,对体能无疑是巨大考验。

遑论当时连兵卒都吃不饱。

本书首发^:塔~读小说APP——免~费无广告无弹窗-,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。

从《赵俨传》的记载来看,士兵行军时,不仅无甲,连刀戟都扔在辎重车里。完全是空手徒步,节省体能。

俨自随步骑百五十人,皆与叛者同部曲,或婚姻,得此问,各惊,被甲持兵,不复自安。--《魏书赵俨传》

须知赵俨的部队仅有一百五十人,便已如此懈怠;推而广之,情况应该更坏。

其次是为了减少对鞋袜的磨损。要知道元代黄道婆改进纺织机后,棉布才正式推广开来。汉末有没有棉花都存疑。

虽然三国的“鞋”种类繁多,有木尺鞋(屐)、木底鞋(舄)、长筒鞋(靴)、丝麻鞋(剑履及朝的履)等,实际上述鞋款,都是贵族的专享。比如“靴”是官员的专利,而“舄”(木屐)则是帝王的禁脔。

真正能够量产并普及的,就是草鞋。一般称作“屦”或“屩”,南方则戏称为“粗”。

屩,草屦也。出行着之,屩屩轻便,因以为名也。--《释名》

粗者,麻枲杂履之名也。南楚、江、淮之间,通谓之粗。--颜师古注《急就篇》

以农业文明的生产力来看,普及草鞋已然不易,布袜就更别想了。在赤足的情况下,如果上半身负重过大(披甲),无疑会加速对草鞋的损耗,甚至有可能磨损脚掌、导致感染死亡甚至爆发瘟疫。

更为不幸的是,在当时的生产力限制下,即使披甲,也不是每个士兵都能做到的。

密码五六③⑦四三陆七伍

钢铁是古代的军用物资,手工打制的盔甲则更加稀缺;不可能浪费在“羸兵”或“弱卒”身上。绝大多数兵士,连负重的机会都不会有,就是穿一身粗麻编织的戎服(即军装),被送到前线当炮灰。

古代骑兵相当于现代的装甲部队,虎豹骑更是百里挑一(见《曹纯传》),不仅高大魁梧,还可以经常享受肉食(见《张辽传》)。

因此具装骑兵,也就成为左右战场胜负的决定性力量。

(曹)纯所督虎豹骑,皆天下骁锐,或从百人将补之。--王沈《魏书》

(张)辽夜募敢从之士,得八百人,椎牛飨将士,明日大战。--《魏书张辽传》

曹纯麾下的“虎豹骑”,翻译过来,其实就是重装骑兵部队。

骑兵有骑乘(通常一人不止一马),体能消耗大大降低,自然可以长期披甲。步兵靠双腿,因此连刀杖都得放在辎重车里。

步卒不是不想披戴甲胄,而是受制于太多因素而不能如此。

步卒骑马,便完美解决此问题。

所以,诸位大大现在清楚,为何赵旻压力山大而曹军喜气洋洋了吧?

塔@读^。APP。*&,免费小&<^说网站

关于刘勋之事,咱们下回分解!

章节报错(免登录)
最新小说: 崛起之我的阿根廷 东周策 春秋霸业 安西兵日记 我刚登基称帝,她就说我是昏君 重生后,我成了侯府傻儿子 三国:幽燕铁骑踏天下 不宋 喜唐 后院通古代:开局秦始皇来敲门